智能手机在未来可能发展出哪些新功能「智能手机新技术」
如果你朋友圈里存在管理层人员或自己认为自己是管理层的人员,经常会看到他们转发一些挂着马云爸爸头像,题目类似“一流的企业满足需求,伟大的企业创造需求”这样的文章。诚然,在乔布斯带给我们iphone以后,世界上的智能手机在几年之内都变成了一个模子刻出来,并且在柔性屏幕和AR技术成熟以前,手机的外观在短时间内并不会得到质的改变。因此,如何为已经成为个人随身数字终端的智能手机开发出新的使用的功能,就是手机厂商这些年研发的重点。
本文拟通过我这些年把玩的智能手机,来谈谈手机新技术的实用性以及发展前景,一家之言欢迎讨论,具体内容如下:
指纹识别——智能机的新入口
ForceTouch——全新交互方式的萌芽
曲面屏——看起来很美
无边框,屏占比——噱头vs真章
lighting,type-c,3.5mm——手机上究竟需要哪些接口
屏幕尺寸——重新定义人类的手部大小
未来有什么?瓶颈又在哪里?
开始之前先介绍一下这一年经过我手的手机型号,以免因为厂家不同导致我认知的差异
还在手边的:iPhone6,Nexus6,Galaxy S6edge plus,魅蓝note3,nubia Z11max
玩过送给家人的:iPhone5c,iPhone6s,Xperia Z ultra,AQUOS CRYSTAL,One X9, Galaxy A7
指纹识别——智能机的新入口
不管是果粉还是果黑,我想大家都应该承认苹果这些年在智能手机发展上做出的贡献,iphone作为苹果目前最为核心的产品,以其号召力和成熟的工业典范成功的培养了大量的用户习惯并推广到其他友商。其实所有厂家在创新上并不会有很大的差别,但在把新功能推广的第一阶段,苹果永远是会把完成度较高的产品交到消费者手上,而不会像某些人类希望公司炒作几年概念哄抬股价,在出了几个天价原型机后就砍掉项目。
扯远了,回到指纹识别上来,第一个把实用化指纹识别带入智能机的型号应该是iphone5s,这个小圆环也是作为当年iphone5与5s外观的最大区别,为时人所推崇。第一代的touch id在识别速度和在汗水干扰下的准确程度上在今天来看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但是在推出的时间点,无疑是市场上最为优秀的产品,并直接把之前普遍在商务电脑上应用的滑动式指纹识别送入了历史的垃圾堆。并且在三年之内,成功的引领了整个业界,现在,上至旗舰机下至千元级,指纹识别俨然已经和陀螺仪摄像头一样成为了手机的标配组件,不得不说是近年来最为成功的一次技术革新。
指纹识别的功能最重要的就是解锁屏幕,回忆一下指纹识别没有推广开来的年月,苹果用户还在输入pin码,安卓用户还在研究怎么在9个或19个点中画符,更多的用户为了方便甚至不设置手机锁屏以图方便。而在指纹识别普及之后,手机的安全性和私密性无疑得到了更高的保证,并且不会影响用户体验。此外,再消费支付和私人信息查看中的指纹再次确认进一步的提升了手机安全性和便利性,相信随着指纹识别与系统底层结合越来越深体验会进一步的提高。
我用过支持指纹识别的设备有:iphone6,iphone6s,ipad pro,s6e ,魅蓝note3。一个尴尬的事实是里面精确度和速度最快的居然是魅蓝note3,体验是“次次秒开”;采用第二代touch id的iphone6s和ipad pro与去年的安卓旗舰s6e 处在第二梯队,体验是“偶尔需要重新识别,但第二次基本都能打开”;而采取第一代touch id的iphone6体验最糟糕,只要手上有汗,基本就不可能识别成功了,成功率不到6成。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线的推移,指纹识别在技术上的飞速进步,在超声波指纹识别普及之后,体验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ForceTouch——全新交互方式的萌芽
ForceTouch或者说按压反馈技术究竟是iphone6s还是mate s第一个使用这点根本不重要,事实上,第一款搭载Forcetouch的设备,是2015年上半年更新的macbook全系列产品。作为一个macbook老用户,由于我没有关注2015年rmbp的新特性,所以我在使用几个月之间根本没有意识到rmbp2015的触摸板的两段式按压体验居然是模拟的!希望所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身边的卖场体验一下,新款macbook系列的触摸板的两段式按压体验,然后把电源关闭后再试着按一按触摸板,我相信一定会颠覆你的认知,这才是完全体的Forcetouch!!!
所以,在2015年下半年我拿到iphone6s的时候,改名为3D Touch的体验实在让我很失望,首先从按压的反馈上来说,iphone6s比起touchpad差的太多了,你不仅很难体会到那生涩的按压反馈,并且很难控制,这和iphone的体积以及厚度相关,很难在这般大小下实现类似机械的反馈体验;另外,在3D Touch的功能上,苹果也想出了诸如动态视频,app的辅助菜单等彩蛋式的功能,但不得不说这些都还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消费者很难为此而产生购买的兴趣,这可能也是3D Touch上市近一年反响平平,甚至跟进的只有魅族pro6一家的原因。
但我个人还是比较看好按压反馈技术的前景的,在操作方式为大屏触摸的当下,再额外的增加按压这个操作逻辑无疑是人机交互的革命式进步,只是如何通过新功能进一步吸引消费者,目前厂家和工程师们似乎还没有想到好的方式,但随着技术的进步,消费者一定会像从全键盘手机过度到触屏手机一般自然的接受按压反馈技术的,无论如何,这都是技术前景的方向。
曲面屏——看起来很美
说了那么久的苹果,我们再来看看老冤家三星这些年的动向,三星一直给人堆料帝的感觉,其实三星对新技术的研究可是一点也不含糊的,比如Galaxy Note系列的笔就是比较成功的一个创意;但大多新技术都可以归到奇葩的行列,比如刷脸解锁手机,眼神翻页等等你买来试过一遍后就再也不会尝试的技术。在Galaxy S5销量折戟沉沙之后,三星痛定思痛在推出S6的同时推出了S6edge,第一次把双曲面屏引入了人们的视线(之前就已经在Note edge上试水了单曲面),并且借着骁龙810表现不佳的利好大获成功。说道曲面屏,其实三星的韩国老乡LG也是一家钟情新技术的厂家,旗下剑走偏锋的G Flex系列上市的时间还要早于三星的edge,但是谁也不明道把手机做成有弧度的又能有什么意义呢,厂家在引入新技术的时候如果无法配套带给消费者新的功能养成新的习惯注定难以成功。
那么为什么三星的edge系列会广受好评呢?第一点,颜值,edge系列手机是目前手机市场上你能买到的最好看的手机系列,虽然可能因为审美不同信仰差异许多人会对我唱反调,但我还是坚持不加“之一”两个字,三款edge机型,款款好看;第二点,性能,或者说三星的老本行堆料,在2015年,s6e和s6e 当之无愧是上下半年度的性能之王,并且全方位甩开安卓竞品,就连采用三星老一代屏幕的廉价版魅族pro5都好评连连,可以相见s6e/s6e 大获成功并且坚持不跳水的原因了。
但三星的双曲面屏到底用起来怎样呢?由于这是三星super amoled的独家技术,所以目前应用的只有edge三款,连带购买了技术的黑莓priv和vivo Xplay5,应该市场上应用了双曲面技术的也就这么五款手机,综合评测和网友的讨论,以及我自己的亲身体验,双曲面屏还存在一下几点问题:第一,误触,我不太明白为什么安卓阵营始终不愿意解决这个软件上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苹果虽然不多宣传,但是防误触做的非常好,你可以尝试把大拇指的大鱼际贴到屏幕上的同时用拇指操作手机,苹果基本都能很好的继续使用,而安卓普遍会产生误触,正在屏幕是弧面的双曲面手机上简直是灾难,你也就告别单手打字来了;第二,手感,至少在前两代edge上都存在手感不好的问题,举个例子,nexus6的大弧面背部就使得手感不错,而edge把弧面做到的正面就导致背面存在割手的情况,但在s7e上三星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把背面也做成弧形,手机开始向肥皂的外形靠拢了,或者说没有什么问题是一个手机壳解决不了的嘛;第三,功能,你要问我这个双曲面屏幕除了好看到底还有什么功能,我可能真的很难答上来,三星虽然也挖空心思的想了一下侧方菜单或者来电提醒的小功能,但目前曲面屏还没有一个是非曲面屏实现不了的功能。因此,缺乏撒手锏级别的功能应用,再加上三星super amoled的技术垄断,双曲面屏在短时间会始终是三星旗舰机型的卖点,但不会向市场广泛推广开来。
无边框,屏占比——噱头vs真章
从美学上说,把屏占比提高无疑是提升大屏手机科技感和工业美学最直观的方式,不信?我找了几台2010年来我用过的手机外观,我们可以看看屏幕的发展趋势。
除了再一次感慨爱如潮水(索尼爱立信 Arc S)那超越时代的美以外,毫无疑问的可以看出随着年代的发展,手机的边框越来越窄了。就目前来看,手机边框最窄的当属夏普的AQUOS Crystal系列,这款手机通过光学折射的原理实现了三面无边框技术,另外听筒采用骨传导直接空出了额头部分,可谓黑科技十足,视觉效果十分惊艳;美中不足的是该机型定位低端,采用的soc是骁龙400系列,机身厚度和材质也充满了廉价感。我在2015年在美亚购入一台,仅售99刀,用来当玩具的话真是噱头十足。另外,有同系师兄AQUOS Crystal X,在日机已经普遍解锁的现在也可以入手把玩,只是骁龙801卖2500块是否能让各位看官接受了。遗憾的是,日系手机江河日下,至今还没看到采用新配置的无边框手机续作出现,让人扼腕惋惜。
抛开市面上独一份的无边框以外,各家还是在窄边框上打主意,三星的曲面屏技术是一项通过视觉误差来缩小边框宽度的好办法,但同样考验技术,且看那厢的蓝厂vivo的xplay5虽然也买来了曲面屏技术,边框就要宽不少,这就看出两家的工业设计水平的高下了。
市场的需求当然也就催生了厂家的供给,窄边框做的口碑较好的除了魅族,还有绿厂oppo,以及努比亚等等;另外一些厂家就开始在窄边框这个噱头上开始打歪脑筋了,玩起了电视和显示器早就开始使用的宣传伎俩,暨外屏也就是包边做的很窄,但内部还是有黑边。且看爱如潮水当年也是同样的原理,但是真正大肆宣传并堂而皇之其名ID无边框的应该是从薯片厂开始的。并且大有向500强和发烧厂传播的势头,此风不可长,消费者还是多看评测多摸真机,千万不要被渲染图和PPT所蒙蔽。
不过屏占比却和窄边框不完全是一回事,诚然窄的边框能使得屏占比进一步提升,但目前,占据手机正面非屏幕的部位最多的还是手机的额头和下巴。额头上一般具有听筒,前置摄像头,光线感应器,某些厂商还有logo,个别厂商还有扬声器,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厂家放弃在前脸打上自己logo的原因,也是某肉联厂放弃Boomsound的原因之一。下巴上问题只有一个——要不要实体home键?iphone在短时间是不可能取消home键的,而且果家根本就不在乎屏占比这个东西,5.5寸的iphone plus就是要比很多6寸的安卓机大;但是对于安卓众生呢,在谷歌的示范机Nexus里我们可以看出,谷爸爸是十分倾向于虚拟按键的,取消原来的四大金刚(仮)融入屏幕是安卓系统的指导方针,5.0系统开始虚拟按键已经可以跟随桌面颜色并在全屏时隐藏。但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指纹识别放在哪?面对这个矛盾,三星和干儿子魅族等厂家给出的回答是“你谁啊谷歌”,坚持采用iphone式的home键前置并集成指纹识别,魅族更是提出了腰圆home键和mback功能供友商copy,啊不学习;而华为和LG的大部分机型更倾向于采用虚拟home键并把指纹识别后置放在后置摄像头下面。孰优孰劣我想大家各有看法,但是对于屏占比来说无疑采用虚拟按键的手机会更占便宜。至于采用实体功能键又指纹后置的厂家,那我又该怎么吐槽呢?——手动斜眼nubia 。
lighting,type-c,3.5mm——手机上究竟需要哪些接口
在产业联盟建立之初,各家手机的数据和充电接口几乎都是独立的,各家之间几乎不可通用。我还记得大学时候用索爱的大家因为可以互相借充电器所以关系更好一些。所幸在产业联盟以及国家的相关规定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厂家倾向于采用同样的充电和数据接口,除了一贯桀骜不驯的苹果,其余所有厂家基本都采用了mini-usb接口。这下出门不管带多少数码产品只要一个充电器和一根usb/lighting转接线就可以纵横江湖啦。
但是好景马上就要结束了。随着各家厂商军备竞赛,快充以及usb type-c接口的引入,充电器数据线通用的天下大同场景即将改变。再讨论安卓阵营的变更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苹果是如何更换数据接口的:首先在第一代ipod上,苹果采用的是火线接口,以彰显其桀骜不群,后来随着火线接口被usb所淘汰是大势所趋,苹果不得不更换了usb的输入口,但是设备接口依然采用的自家的30pin接口,也就是为大家所熟悉的iphone4/4s接口。这种接口因为触点太多经常接触不良,我就广受其苦。在2012年强纳森爱抚的带领下,苹果全线设备更换了lighting接口,这就意味着消费者手中的30pin口的数据线,音响,dock等等设备全都跟着被淘汰了,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不满,但是现在看来lighting是一个足够优秀的接口,小巧,两面可插,耐用可靠。消费者并看不到数据传输速度有多快,但使用的便利性确实每天都必然要体验的过程。
回到安卓阵营中,usb type-c接口的引入似乎也是大势所趋,就连苹果的新macbook也是仅仅一个usb type-c接口包揽数据和充电。首先,我们要来看看type-c究竟是啥:首先单纯看type-c接口的话,其只是在USB产业联盟中的一项技术规范,如下图分别是ABC三型
type-c的优势在于对称设计,所以正反都可以实现盲插,有一个段子说若不事先辨认USB的接口方向,一般要插入三次才能成功插入,对于此,有网友笑谈U盘是唯一的四次元存在。type-c就可以规避这个情况。但现在提到type-c一般都是指USB3.1 type-c,采用了USB3.1规格后传输速度能够达到10Gbps,但是请记住这与接口的形状无关,只要能达到这个标准,什么形状的接口都有这个速度。所以你要问我支不支持type-c的普及,我当然支持啦,虽然这会导致多设备玩家的充电不易,但这不是钦定,只是标准升级必然会带来消费者短时间的不便利,只是体现在多厂家海量产品的安卓手机中实现的更加漫长罢了。
至于iphone7会取消3.5mm耳机接口,采用lighting口连接耳机的传闻,我觉得目前来看十有八九是真的,你看这厢薯片厂不是迫不及待的推出了竞品抢占口头先机了么。其实这个概念并不新奇,功能机时代就有大量的手机采用独特的耳机接口或从数据口外接3.5mm转换器连接耳机,如果苹果真的取消了3.5mm耳机接口,从科技的发展上也可以理解,毕竟做为一个模拟接口,3.5mm接口存在现如今寸土寸金的电子设备上的时间太久了;但我决不看好lighting接口的耳机会因此而流行,因为这个转变而热卖的一定是蓝牙耳机,便携耳放,以及lighting to 3.5mm转换器,对待声音各种态度的消费者都会找到他们的应对方法。接口的集成是趋势,势不可挡,随着无线传输技术的普及,密布的接口和纷繁的线缆必然被淘汰。享受科技发展带来的新鲜感,忍受科技换代带来的阵痛,正是我们这代人的幸与不幸吧。
(这只是渲染图,渲染图,渲染图!!!)
屏幕尺寸——重新定义人类的手部大小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许并算不上新鲜话题,但随着窄边框曲面屏,2.5D玻璃的新概念,我想这一块还是值得说说的。首先,不管有些死硬派承认与否,更大的屏幕对于人眼和操作来说一般都是能够带来更好的体验的。这一点无论是很多素人的亲身口述——“一旦用过大的,就再也不喜欢小的了 ”“大的刚开始用有些咯,但习惯就好了 ”;还是iphone6/6 上市后的销量飙升,无不证明消费者更倾向于大屏幕手机,至于天国的乔布斯,您说制定的最适合人类手掌的3.5寸手机,已经作古了。
但是屏幕大一定要大的有个尽头,否则大家为何不带着ipad出门呢,市面上也尝试过多款所谓的平板电话,但都不能说是成功。那么人类,在进化到2016年上半年的时候,究竟可以接受多大的手机屏幕呢?我以我自己做了个实验,成年男性,带七号半手套,作为一个外科医生手指灵活度还是不错的,在下图的四台设备中进行单手操作体验:
首先iphone6,本身就是停歼星舰的边框,再加上我装了一个bump。单手无论握持还是夹持都可以流畅使用拇指操作,如果不是如此厚的边框我相信屏幕再大一些也没问题。
魅蓝note3为5.5寸的屏幕,边框较窄,2.5d玻璃,握持手感不错,单手握持的情况勉强可以单手操作,但是打字的时候还是更倾向使用双手。
Nexus6采用了6寸的16:9大屏幕和超窄边框设计,这两台手机在采用握持姿势时,单手操作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而采用夹持姿势时勉强可以够到最左边,而惯用的返回键在Nexus6位于左下角会更加难按到一些,背面弧线的背板握持感也还不错。
而对于5.8寸的S6edge 来说,比上两台窄不少会使其单手操作起来便利很多,虽然还是不能握持操作,但是在夹持情况下几乎所有操作都能完成,缺陷在于正面的双曲面设计导致背面过于棱角分明的割手,这一点在S7e上已经得到很好地处理。
在上面我重点强调了握持和夹持,有些看官可能没清楚我想表达的使用场景。在我们起立或坐下上半身保持直立的时候,无论是握持还是夹持都可以对手机进行单手操作,唯一可能是夹持时可能有些不稳;但是想想一下你躺在床上玩手机时,夹持是一定捏不住手机的,所以你必然会转为双手操作,这就是我认为这两种姿势的最大区别。而对于握持的最大尺寸,我想苹果已经给了我们答案,4.7寸的iphone6/6s,或者窄边框的5寸安卓机,就是人手能握持操作的极限,具体测试方法你只要简单的试试能不能握住手机的时候拇指够到中指就行。
因此我给出的结论便是,对于男性来说,如果你更喜欢大屏幕手机,并且不介意躺在床上时换成双手操作,5.8-6寸可能就是极限了,超过6寸的手机,以6.44寸的Lt39h给我的经验你是放不进牛仔裤的裤兜并且几乎无法单手操作的;对于喜欢喜欢单手发信息,躺在床上玩手机的同志们,5寸以内的手机可能是更佳的选项。
(红米note3——5.5寸,小米5——5.15寸,小米max——6.44寸)
小米 Max 全网通
未来有什么?瓶颈又在哪里?
说了一大堆大家都看腻的东西,来谈谈以后智能手机的发展方向究竟在哪吧。首先我觉得还是谈一谈目前技术进步的瓶颈,这些解决后才可谓是真的发展:
第一,能源技术,目前的电池技术进步远远跟不上手机能耗的提升,能源和功耗可能是唯有的能够制约移动运算能力弱于桌面运算能力的两道枷锁。可惜的是,即便在实验室,还远没有看到电池技术革命性提升的星星之火,并且在电池能量密度超过燃料以后,随身携带的安全性如何保证,也将是其实用化的一道阻碍。
第二,量子效应,随着14nm处理器的量产,8核乃至10核处理器的普及,移动处理器的黄金技术发展其实已经接近尾声,面临着和桌面处理器同样的囧境。牛顿法拉第麦克斯韦所构建的经典物理学能保佑人类在雕刻硅晶上最小到达5nm的界限。而再往后,测不准的量子领域导致的干扰会越来越严重,在量子计算机还是无根之萍的情况下,移动处理器未来的10年很难看到这十年的繁荣景象。
这么两个瓶颈看来过于沉重,所以我们还是赶快换换口味来看看有哪些新技术可能会在以后被普及呢?
第一,模块化手机,谷歌的模块化手机Project Ara似乎点燃了大家的热情,如果手机也可以像组装电脑一样自由定制那该有多酷啊!但就我科技圈多年的观察来看,这可能又是人类希望公司的一个噱头企划。就他们砍掉了Google glass让我伤透了心这点,我就可以黑它一辈子,谷歌骨子里是一家广告公司,它需要产品来提高它的曝光度,吸引热钱提升股价。谷歌这家企业,具有一流的网络实力,二流的软件功底,以及不入流的硬件设计,看看谷歌单独出战都给我们带来过什么?——chromecast?呵呵。
至于其他厂家的尝试我则敬重的多,比如Lg G5,就提出了多种换下巴的模式提供各种不同的功能增强方式。这与我对手机模块化的理解有些相似,首先目前手机作为一个集成度十分高的精密设备,如果要diy必然要加入大量的方便卡扣和标准化设计以提升冗余,这与目前把手机做的越来越薄,屏占比越来越高是背道而驰的;同时第三方硬件的引入带来的驱动兼容性一定是一场噩梦。但是如果开放一个硬件接口,设计一个产业协议,在不影响手机整体性的同时方便第三方厂家设计通用的模块在我看来才是模块化手机的出路。
第二,柔性屏幕,lg和三星这两个液晶大厂几乎已经展示出了产品化的柔性屏幕,老公牌更是急不可耐的已经推出了两代G flex成品曲面屏手机。但就目前来看柔性屏幕还有这挺长的路要走:首先,即使屏幕可以弯曲,屏幕后方的电池和电子元器件并不能承受刚性压力;其次,目前的柔性屏幕似乎还都存在一个弯曲的度,超过了这个程度以后继续弯曲就会对屏幕造成损伤。所以在我看来,直到能随意对折或者像丝绸一样能随意弯曲的屏幕出现之前,柔性屏幕应用在手机之上貌似还是任重而道远。不过柔性屏幕确实和只能在科幻电影里(还有初音miku的演唱会)出现的全息投影一样,是手机屏幕尺寸突破手掌握持大小的最终解决方案。
结语
智能手机是一个让关注的人非常热血沸腾的领域,纵观这十年,没有任何一个设备可以有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幻,也没有一个设备可以如此迅速的普及到几乎每一个现代人手中。如今,智能手机已经绝不仅仅是通讯设备这么简单,更多的是实现个人接入现代文明的一个入口,不单改变了我们个人的生活方式,更大的惊起了这一潭死水般的世界。而作为活在当下的个体,我们也不必庸人自扰移动互联对传统对习俗对社会关系造成的冲击,只需安心享受大量风投与热钱刺激下砸到你头上的红包与福利就好,因为这,正是只属于我们这个世代独有的福利。
【结语】
本文由什么值得买网友“lancet”撰写并授权转载,由于篇幅原因,仅选取了精华的部分进行分享。完整原文可去我站《当谈论手机时,我们究竟需要哪些新技术?》查看,如果你有更多好物想跟我们分享,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互动。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本人和什么值得买共同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
- siri操控米家「提升品质」
- 中国的南海舰队「这里是中国海军,你已进入中国领域」
- 青岛上市物流公司有哪些「科创板上市排队公司」
- 35家企业招聘357人这次有你心仪的岗位吗怎么报名「招聘员工」
- 西安港联手拼多多打造跨境进口新平台有哪些「港珠澳跨境出租车」
- 单一窗口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第二批跨境电商综试区」
- Vipkid估值「积极寻求融资合作」
- vipkid融资「VIPKID获2亿美金D轮融资发布中文学习课程LingoBus」
- Facebook广告投放点击量「facebook广告」
- 电子商务专业可以报考哪些事业单位「电子商务专业可以报考一建吗」
- 老师是人生命中除了父母之外影响力最大的人「什么样的人有创造力」
- 广东跨境电商试点城市「连连跨境电商综试区」
- 亚马逊跟卖技巧「谁不想有个人懂」
- 成都促进外贸出口奖励政策「外贸公司员工奖励政策」
- 跨境电商外贸收款最主要的七种收款方式是「目前跨境收款有哪些」
- 海南跨境电商多模式发展现状「海南做跨境电商卖什么好」
- 双十一嗨购「成都旅游团报价」
- 成都电商产业园是什么驻入条件有哪些地方「入驻产业园需要哪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