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领航
首页国际贸易 > 宋韵文化谁的才学能与苏轼媲美「欧阳修对宋代文学的贡献」

宋韵文化谁的才学能与苏轼媲美「欧阳修对宋代文学的贡献」

来源:互联网 2023-06-11 18:04:00

时间:2022年8月27日下午

地点:浙江乐清市中央绿轴公园

包景化:今天能否继续聊聊“宋韵文化”?

陈华荣:当然可以!

(一)

卢小永:聊“宋韵文化”,不可不重提苏轼。

陈华荣:这并不是因苏轼曾主政过杭州,而是由于他在历代文人中实属首屈一指。

李 信:何以见得?

陈华荣:据《庚溪诗话》载,宋神宗询问大臣,谁的才学能与苏轼媲美,臣对答“李白”。而宋神宗即反驳道:“李白虽有苏轼之才,却无苏轼之学。”

蔡笑笑:这可有点费解了!

薛功立:相较于李白的狂放不羁,苏轼性格里却透着“至味是清欢”的人间韵味。

卢品才:于是就有了21岁在进京应试时的名动京师之举,就有了欧阳修“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的夸奖之语。

马中和:我们试将李白与苏轼进行综合比较。

陈华荣:在诗词领域,李白以诗见长,苏轼则以词拿手,相较于两人诗词上的难分伯仲,在其他学问上或可见端倪。

冯晓京:诸葛亮说:“非学无以广才。”只有博学才会广才,苏轼正是如此。

卢小永:显然,在诗词之外的艺术上,苏轼可以说是空前的饱学且全才。这正是他的“宋韵”绕梁之余音!

陈华荣:苏轼的“宋韵”在散文领域,展显文坛之风采。

张景山:李白留下的散文偏少,而苏轼为后世留下了《赤壁赋》《晁错论》等诸多经典散文。这方面李白败北。

陈华荣:苏轼的“宋韵”在书法领域,彰现大家之风范。

冯晓京:书法上,苏轼被冠以“宋四家”之首,其所书的《寒食帖》更是被冠以“天下第三行书”之称。李白虽有《上阳台贴》传世,但相较之下逊色于苏轼。

陈华荣:苏轼的“宋韵”在绘画领域,凸现画家之风韵。

卢品才:绘画上,苏轼堪称一绝,其作品《古木怪石图卷》更是人尽皆知的佳作。而李白这方面则尚无建树。

陈华荣:苏轼的“宋韵”在烹饪领域,显现大厨之风貌。

马中和:苏轼对于美食领域等也颇有成就,如大众喜爱的“东坡肉”等。因此,苏轼在生活艺术造诣也胜于李白。

陈华荣:苏轼的“宋韵”在政治领域,呈现政坛之魅力。

包景化:倘若比较两人仕途上的成就,苏轼又更高一筹。虽然屡被贬谪,但他总能在被贬之地为政一方,造福一方;另外在办学、修堤等方面也都获得民众赞誉。

王 雷:苏轼的“宋韵文化”,自然还有他的“家国情怀”、“生活情趣”等等。

(二)

陈华荣:苏轼能成为“宋韵文化”的代表,除上述之外,主要还在于他熔铸了儒释道三家“宋韵”之“和”文化。

卢小永:儒家的“和为贵”、释家的“和合”与道家的“冲气以为和”均为苏轼信手拈来、融会贯通并付诸践行。

李 信:苏轼虽当过八任地方太守和三部尚书,但人生跌宕起伏,极为坎坷。

陈华荣:他45岁因“乌台诗案”,被关在御史台审讯130天,差点命赴黄泉,最后被贬到黄州,待了4年多。

马中和:他59岁又被贬到遥远的惠州,在那里住了2年多。

张景山:接着再贬,被赶到更远的儋州,就是今天的海南。

蔡笑笑:这样的人生,如今有些青年,不知要跳多少次楼。

陈华荣:苏轼认为,孔子的“和而不同”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正因为有太多的“不同”,才会“融合”在人世间,所以自己的遭贬该属正常;反之,整个社会“同而不和”,那就不可思议了。

卢品才:是的,苏轼贬居黄州的第四年,写下了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篇末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一句,常被后人当作对联出现在书法作品里。

包景化:“浩然气”,是典故,出自孟子语“善养吾浩然之气”。

卢小永:苏轼认为,一个人只要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在任何境遇中泰然处之。

王 雷:一个人,只要心中有“一点浩然气”,心地坦然,就会和气顿生。

冯晓京:这样,在任何境况中,都可以“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陈华荣:这样,在任何逆势下,都可以“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包景化:这样,在任何变故里,都可以随时领略无穷快意的千里和风。

马中和:苏轼正因为有这种特质,才看透人世,了悟人生,主张以“和为贵”。

陈华荣:苏轼一生遇见小人无数,却依然乐呵呵的。

李 信:何心见得?

陈华荣:他曾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卢小永:这是由于他始终认为,遇见小人最能使自己磨砺心志,也最能令自己行稳致远。

王 雷:他甚至拥有一种“以小人为师”的超包容心态。

陈华荣:因而即便是在乌台诗案中置他于死地的李定,即便是把他扔到海南岛的老同学章惇,苏轼最后都选择了尊重与和解。

冯晓京:苏轼能深得儒释道三家“和”文化之精妙,且能融通转化之自如,由此可见一斑。

卢品才:苏轼的一生,充满了“和”文化之韵味,因而他在政治艺术生涯中有着很强的自愈能力。

(三 )

张景山:从省市提出“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来看,苏轼这“宋韵”之“和”文化,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传世”的影子吗?

包景化:从远处而言,今年2月12日报道,北京街头发生了一起两辆劳斯莱斯相撞的交通事故,尔后两位车主不但没有互相指责,反而抢着承担责任。

马中和:有人说:“也许在他们看来,以后还能成为合作伙伴或者朋友呢,完全没有必要因为一起普通的剐蹭就大打出手。”两位车主的做法,让人忍不住点赞。

薛功立:他们的时间很宝贵,不愿意将它浪费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

张景山:他们的目光很长远,知道给他人留条路就 是给自己搭座桥。

蔡笑笑:与其相互刁难,不如彼此成全。

陈华荣:苏轼“宋韵”之“和”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韵味就是如此悠扬。

李 信:从近地来看,也有案例吗?

陈华荣:有。

王 雷:说来听听!

陈华荣:第174期“国学一分钟”中提到的正泰集团南存辉董事长,一次席间被一个小老板当面泼了红酒,若干年之后,这个小老板因儿子要上长江商学院,因心存芥蒂,托人请求南董为他儿子写推荐信,南董不计前嫌,欣然提笔就写。

卢小永:苏轼“宋韵”之“和”文化,在当今商界里的余韵竟然如此悠长。

马中和:请用一句话总结一下南存辉先生这“和”文化!

卢品才:记人好处,忘人坏处,帮人难处。

张景山:再请用一句话来概括苏轼“宋韵”之“和”文化!

陈华荣:成在大气,胜在浩气,赢在和气。

【附】参与人员:

中共乐清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卢品才,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乐清支行行长马中和,乐清市交通局薛功立,乐清市住建局张景山,浙江桑美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卢小永、业务经理王雷,温州市温商发展联合会副会长、乐清市国学研究会理事冯晓京,乐清市国学研究会理事、乐清市青联委员包景化,乐清市佳信废旧物资回收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信,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大二学生蔡笑笑,浙江南师文化国学导师、高级顾问陈华荣。

供稿:乐清市国学研究会

审核:嘉敏

现场摄影:蔡笑笑

编辑版式:孔蔚珍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CopyRight © 外贸领航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