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领航
首页行业资讯 > 清华北大奖学金200万「北大奖励100万」

清华北大奖学金200万「北大奖励100万」

来源:互联网 2023-05-19 13:04:03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越来越来多的ABC(又叫香蕉人)(最初意指出生在美国的华裔人,现泛指海外华人移民的第二代、第三代子女)回到中国掘金。比起同龄ABC,1991年出生的Leslie像一条自由游走在东西方文化之间的“鱼”。13岁开始,她跟父母环游中国3年。20岁左右,先后成为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优秀交换生,在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毕业前,还独自创办了国际文化交流项目。如今卖掉创业两年的项目后,渴望拥有财务自由和时间自由的她,还打算利用曾经的超百万大学奖学金申请经验,开启第二次创业旅程。

科罗拉多华裔女孩Leslie。(图片来源:Leslie提供)

3年内走遍中国城市

Leslie13岁之前都没正式学过中文。虽然父亲是越南华人,母亲是台湾华人,但因为所住的科罗拉多的华人实在太少,她能接触的圈子几乎都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

父母明白,要想孩子学好中文和了解中国文化,就要跳出科罗拉多的生活圈子。在Leslie13岁那年,全家决定从美国搬到中国广州,在中国一住就是3年。

这3年里,Leslie一边通过网络学习美国学校的课程,一边跟父母环游中国和亚洲,Leslie的父母成了督学者。

母亲奖罚分明,要求Leslie除了线上学习外,还要保证足够的线下学习时间,如果一年课程能3个月搞定,剩下9个月就能去任何地方旅游。

从2004年至2007年,Leslie走遍了中国大部分城市。2006年,湖南卫视的“快乐男生”火遍中国, Leslie不仅去了长沙湖南电视台的节目现场,还跟随节目组到全中国巡演,在每个城市,她们看完演唱会就去旅游。

Leslie 到现在还能说出“快乐男生”的名字——“俞灏明‘粉丝’ 特别多,王栎鑫唱歌不错,我还加入过他们的‘粉丝’群。”

“妈妈超酷的,她说与其担忧我们遇到危险,不如跟孩子一起成长。”在Leslie看来,旅游就是跟父母探险,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学,她的中文突飞猛进,也结识了很多中国朋友。

没赴中国前,Leslie对中国认知全部来自电影演绎的东方形象——大家都穿着古代长袍,每个人都会功夫。到了中国,看着狂热“粉丝”追逐偶像,她才觉得这里的年轻人跟美国没任何区别,中国也从刻板神秘变得生动有趣。

回忆起那段“ 冒险”,Leslie拿出一本护照,指着密密麻麻的不同的过境盖章说,“17岁之前,护照都满了,除了中国绝大多数城市,十多个亚洲国家也都去过旅行”。

Leslie和她的项目培训学生。(图片来源:Leslie提供)

清华学中文游刃有余

17岁时旅行结束,Leslie跟家人回到科罗拉多后,她更加怀念中国。等高中毕业收到州立大学offer后,她决定先休学一年,到北京度过自己的间隔年。

间隔年是西方国家的学生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的旅行,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

2010年秋天,Leslie正式成为清华大学的交换生专门学习中文。一入清华大学,环游中国后积淀下来的语言能力和文化优势让她如鱼得水。

Leslie成了当年清华大学唯一通过汉语六级考试的留学生,并顺利进入了汉语高级班。因为语言优势,又懂东西方文化,Leslie是清华对外交流协会的唯一一个外籍学生。

就读清华那年,恰逢学校百年校庆,她成了清华大学对外沟通的“王牌”成员——负责接待外籍政要和知名学界人士。

在流利中英文之间准确切换,又谙熟东西方文化,Leslie出色完成了许多对外协调工作,还负责设计运作交流活动项目。

因为能力出众,已经毕业的那个暑假,清华大学还当她是中国籍学生,推举她到瑞士参加国际交流。

在瑞士,leslie得到了瑞士国务卿的接见。她住在瑞士驻华大使的家中,还给双方的学生和政界人士做了跨文化主题的单独演讲。

美中教育差异大

在清华大学学习结束回到美国后,Leslie选择了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国际关系专业。大二结束时, Leslie又幸运地被选为北京大学的交换生。

从清华到北大,leslie就读了中国最好的两所大学。她说美国大学和中国大学各有各的辛苦。中国课程量多但内容浅,学生更加轻松。美国大学虽只有四五门功课,但有许多参考书要看,有大堆论文要写,一旦缺席,肯定挂科。

“在美国,老师会固定时段打开大门迎接学生。中国教授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帮助学生,连论文都缺乏指导。”所以,Leslie更羡慕中国同学的超强能力——“中国大学生平日不怎么上课,但看书就能全背下来,考试拿高分,论文永远单独搞定。”

Leslie眼中的中美教育差异也很大:课程上,美国学生喜欢讨论, 中国课堂沉默和忙于记笔记;课堂外,美国教授喜欢跟学生打成一片,中国教授跟学生的距离很远;毕业后,美国大学的图书馆还会给本校的学生开辟一块地方,免费指导学生写作,而大多中国学生一旦毕业,就失去了在大学继续学习的机会。

作为北大的外籍优等生,课堂内外的压力几乎持续到Leslie毕业。但是一分付出一分回报,北大就读期间,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甚至为Leslie特别设立了一个从前没有的职位——亚洲学生领导力培训导师和协调专员。

2014 年暑假,跟随哈佛大学的亚洲项目,Leslie去了很多城市和其它亚洲国家讲学,她更深刻的感受到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鸿沟,这也让她萌生出想法——设计项目帮助年轻人化解文化隔阂。

白手起家创业

回到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后, Leslie一再沉淀的想法逐渐成熟。大四临近毕业时,她的项目最终确定——从中美两国的大学里, 寻找学生组成中美团队,让团队为对方国家的学生设计吃穿住行学等交流项目。

“通过活动设计,让来自中美的年轻学生了解当地文化差异,提升学生团队管理能力,培养优秀的文化交流使者”。Leslie提出的“全球青少年交流计划”虽有创意和针对性,但到了实操层面, 她才发现单枪匹马搞项目,实在是举步维艰。

项目最大难点是找人,谁会信任一个大四学生能独立操作类似的跨国项目? Leslie只能给曾经的社团同学发邮件打电话,一个个说服和请求推荐,最终先筹齐中国学生。

项目需要部分付费,加上美国学生普遍对中国的兴趣不大, 她有两个月时间都花在寻找学生身上。一番折腾后,Leslie依旧没招,只能把同校的妹妹叫来帮忙, 她们被逼去各大校园派发传单。

创业过程波折不断,等凑齐学生面试,结果只有十个人报名, 刚刚满足项目需求,无奈只有全部通过。可面试后不到两天,一半学生退出。Leslie被逼无奈,只好求助大学老师,让他们出面在课堂上推荐项目。

项目运作的同时,Leslie几乎同时找人和找钱。幸运的是,在中国结识的中华青年基金会投资了这个项目。

找到了钱和人,Leslie还要自己做中英文宣传和市场推广。 那一年,Leslie中美两边飞,作为大四学生创业者,学校课程繁多, 她手上还有亚洲文化和商业营销两篇毕业论文要完成。

“连圣诞节和感恩节都在飞机上,有时候还在飞机上写论文。” 那段学生时期的创业时光,Leslie一路都是磕磕碰碰,到了2015 年暑假,项目总算顺利启动。

作为了解中美文化差异的ABC 创业者,Leslie的项目设计大获成功。第一期的学生甚至成了项目志愿者。随后她扩充了团队,还把新公司搬到北京。

转战留学生市场

创业过程中,Leslie逐渐看到自己的天花板。“我发现自己并不是能把项目变得更好的人,虽然项目创意是我提出来,但项目是生意不是文化。我刚刚大学毕业,项目很难变大,只有放弃独自经营,才能让它更好的活下去”。

而且,少年时期的旅游经历也影响Leslie至深,她不喜欢被束缚,过于忙碌的工作也不是理想生活模式。“这是一个心酸的选择过程,我必须在适当时候抓住机会,适当的时候选择放弃。”

2016年,Leslie把创业项目出售给一家更大的旅游公司。

Leslie认为自己是一名国际公民,她未来的规划是跟英国男友环游世界,去不同国家住上一段时间,因此她需要财务自由和时间自由,于是她又开始策划下一次创业项目。

两个月之前,Leslie灵感突显,想起自己申请大学前,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她潜心研究过美国大学的奖学金申请技巧。

Leslie发现,大学提供很多奇怪的奖学金,有些跟身高有关,有些只让左撇子申请,有些还跟性别和成长国家挂钩,但许多申请者仅简单Google(谷歌)下。如有些奖学金申请程序复杂容易被人忽略,但往往因复杂所以竞争小。

为了最大可能的申请到奖学金,Leslie分类整理过奖学金项目主管人的背景资料,甚至还追踪主管前任的信息。等资料完善,她会提前约人喝咖啡,询问主管需要什么样的学生,顺便展示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说起申请心得,Leslie滔滔不绝,也就是这样软磨硬泡,有备而战,Leslie最后拿到奖学金总计超133 万人民币——这个金额在同龄的美国学生中都极为罕见。

考察了中国留学生市场后, Leslie发现中国准留学生对美国大学的奖学金申请需求市场大,而网络能把这些经验带给他们。现在, Leslie一边着手完善自己的商业模式,一边招兵买马建立团队。

在最近一条微信上,雄心勃勃的她还发了中文广告——百万奖学金获得者Leslie,教你如何申请美国大学!(原标题:90后ABC玩转清华北大 获百万奖学金后再出发)

来源:侨报网 记者/钟颖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CopyRight © 外贸领航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